医药网4月3日讯 互联网技术依然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创新性的技术,在不同行业迸发着活力。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愈发重视,互联网新技术在与健康管理的结合中,亦呈现巨大发展潜力:移动健康和移动医疗走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各类穿戴式设备爆发式出现。2014年也因此被称作“移动医疗元年”。以移动健康和移动医疗为代表,渗透着穿戴设备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势必将会系统性地支撑健康管理服务超越传统医疗服务对于人的价值,迎来“移动健康管理”时代。
一、 移动互联分散即时特性前所未有,“健康风险诊断”突破“疾病诊断”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观察,不难发现其几大趋势。首先是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化,即互联网发展自身的变化。第二是由web2.0时代强调分布式存储、大数据后台等等向要求即时产生信息推送的转化,开始强调知识产生的即时性。第三,是从人上网向物也上网的转化,对人有服务作用物也开始被连接上网,即所谓“Web of things”。物与人有机结合,人成为其中的节点,而不再一定是数据出发点。总之,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分散、即时和便携,这也使得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在疾病治疗时代的健康服务,把人分为2类:“有病”和“没病”。“有病”人群大约占4%-8%,“临床医学”把这类人又分成大约10800种“疾病诊断”;同时,另一类人(“没病”)就是一种。这种基于百年前急性病高发时代的“疾病诊断”体系,严重滞后时代发展。然而,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成为人类健康主要问题的今天,健康管理的“健康风险诊断”体系把人的健康风险类别分成2千多万乃至数亿种,这决定了在“疾病诊断”之前就可以进行有效干预。人的健康状况处于持续变化中,“健康风险诊断”依赖于持续的健康数据收集和即时判断。在过去,缺乏信息技术手段的“健康风险诊断”体系限于操作性,其有效性甚至难以赶上基于症状主诉的“疾病诊断”体系;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分散、即时特性,将带来“健康风险诊断”体系的突破。
二、 健康管理服务的“互联网思维”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这几个新趋势,健康管理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基于预防医学的健康管理的事前机制和行为干预,对于目前占归因死亡率和归因医疗费用约80%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理论作用毋庸置疑,但是长期以来囿于技术手段的不成熟,无法真正起到对民众健康服务的主导作用。如今得益于移动健康监测和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在慢病诊断前发现高风险期并即时干预和挽回。坐在电脑桌前进行健康测评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绝大部分的健康数据收集。得益于此,以往或许一年才有一次的体检,如今随时都能开展。而借助智能手机以及穿戴式设备,无论是跑步还是走路,甚至是睡眠中,动态血压、血糖、血氧、心率、体温、心电等生命指标的采集无时不刻都可以进行。这也使得健康管理终于可以走入慢性病监控领域,通过其三大技术借助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提升,真正做到“避免慢病戴帽或恶化”,从而根本性的降低人的患病风险。
1、 管理式医疗:大数据降低误诊率和无效就诊
美国行业认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存在“瑕疵”的比例大约在30-50%。在中国,不同来源的估计“误诊率”在50-90%,临床诊治本身的有效性堪虞,其原因大致几种:一是,询证医学没有真正成为医疗行为的基础,实践中充斥大量的主观性强的C类证据;二是,分诊不严谨,草率进入专科诊治阶段;健康信息与医疗信息隔阂,医疗行为缺乏数据证据;三是,“西医中医化”,医生倾向于满足患者不切实际的期待的行医行为,等等。
管理式医疗(Managed Care)作为健康管理的第一代技术起源于大约70年前的美国,通过规范医疗行为和打破医疗专业信息不对称的诸多手段,达到合理诊治和控制医疗滥用的目的。管理式医疗的询证医学决策树是基于长期队列以及对照数据中发现的知识,在过去,知识的积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管理式医疗对于现实诊治行为的指导和干预最好是前摄性的实时干预,在过去,只能是事后审核或是基于PC的知识辅助。
在移动互联时代,医院数据的分享和即时推送由单向变为双向,过去互联网技术主要用于为医生提供技术支撑,而现在强调在医生及医学技术人员服务过程中对其行为进行采集、归纳和总结;同时,移动医疗体系可在第三方健康管理知识库的基础上对医疗行为作出及时的判断,并在不同终端上提供诊断决策树支持,这使得诊断的客观性及准确性得到大大提高;甚至运用“智能分诊系统”,用户可以在决定就诊前,通过在线分诊系统结合历史数据库,决定就医的“轻、重、缓、急”,乃至分科的判断。在中国,笔者估计仅“智能分诊”就可避免大约1/3的无意义就诊,当然,前提是基于科学的分诊决策树技术。
2、 疾病管理:更准、更快、更高效
慢性病有几个有趣特征:一是,慢性病“一经诊断、终身服药”,目前临床医学科技的发展还不能“治愈”慢性病(建议声称找到治愈方法的去申报医学诺贝尔奖);二是,“慢性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后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伴随医疗费用明显上升,因此患病后的持续行为改变和健康维护是最重要的;三是,存在“最后的调头点”,慢性病在被诊断前往往曾经历数个高指标(高风险)时期,在这个时期加以简单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避免或延缓“诊断”发生。
慢性病归因死亡率和归因医疗费用已经占到约80%,成为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鉴于慢性病的以上特征以及医院急性期诊治的功能定位,医院在应对慢性病的战役中,是低效且“不对症”的。
疾病管理(Disease Management)作为健康管理的第二代技术起源于50年前的美国,通过促进医患沟通和生活方式干预,达到合理诊治慢性病和控制慢性病并发症的目的。疾病管理的询证干预决策树是基于长期队列以及对照数据中发现的知识;疾病管理对于现实慢性病患者的行为指导和干预应该是实时干预。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疾病管理,时效性和准确性都得到极大增强。疾病管理讲究对慢性病生命体征的持续性检测,以往的技术手段只能做到24小时的心电监测,对其他生理数据如血糖、血压等无法做到全天候实时监测。新型物联网,特别是移动健康和移动医疗新技术的诞生使这一切变为可能,也由此为慢性病管理带来质的飞跃。以往医生无法获取患者的即时数据,只能凭借经验进行判断,而如今互联网技术能够给予医生更多反馈,有助于医生作出个性化诊断和治疗促进。例如:过去医生凭经验认为,抗高血压药只能早上服用,若在睡前服用会导致血压下降,易造成睡眠过程中出现极低血压。但通过持续性监测会发现并非所有人都符合这一规律,因此对于用药的指导会更加精确,这无疑对慢性病治疗和管理带来极大裨益。同时,穿戴设备及手机对行为方式的干预,相较过去呼叫中心式的应用也更为及时有效,弹出、震动效果等途径使得干预的效率更高。
3、 健康促进:防患于未然,不留遗憾
以上从慢性病几个有趣特征以及当前慢性病归因死亡率和归因医疗费用占到约80%的健康“主要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应对人群健康问题最主要的目标应该是防止慢性病的发生。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决策树技术打破了以往医疗体系中只有“有病”与“没病”之分的传统,将人群的健康程度划分为贰仟万乃至数亿种健康风险类别诊断,并在不同阶段给出相应的应对方案,使得针对慢性病的早期干预预防成为可能,将患病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预防保健(Preventive Care)的角度,互联网新技术使得健康管理更容易抓到”最后的调头点(the last u-turn)”,即慢性病在被确诊前的高风险值期间,是堕入“慢病深渊”前的最后一个回头处。过去人们的身体检查极度依赖于医院,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又并不会经常去医院,常见的场景是“忙碌的人们因为受不了反复出现的症状困扰,抽空去了趟医院”,然而这是发现的往往早已过了“最后的调头点”,直接面临慢性病诊断。新技术条件下,持续性监测已成为可能,因此诊断前的高危期很容易被发现。人们可以通过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直接使“诊断”得以避免或延迟,生活质量大大提升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三、 颠覆传统,人类健康服务方式的进化式剧变在5年内发生
上述这些变化都是互联网新技术为健康管理带来的质的飞跃,由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数据爆发为健康管理带来了极大便利以及增长爆发点。在大数据基础上,对于所监测到体征的响应、相应的知识推送和预警、后续相应措施的及时采取,势必会是两者结合的发展方向。
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决定了当代人类健康服务体系需要从“治病”体系向“健康管理”体系进化。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具备持续性监测和即时处理能力的健康管理将能够借助其对身心健康的全方位覆盖及个性化干预,颠覆传统医疗以“治病”为主的模式,成为人类健康服务方式的下一代主流形式和基础平台。
www.PharmNet.com.cn 2015-04-03 福布斯中文网
北京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中路2号小二楼2层
本网站浏览36893554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药学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