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选自《药物与人》2018年11月号
儿童使用解热药物有门道
北京积水潭医院 毛梦浙
秋去冬来,又到了儿童感冒高发季。发烧是儿童感冒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症状。长久以来,很多人对于选择解热药物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今天就让药师为大家系统地整理一下关于解热药物的有关知识。
发热,俗称发烧,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由于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如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需要因人而异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解热药物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多的解热药物。其具有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用药安全的特点。目前市场上有对乙酰氨基酚的缓释片剂、混悬滴剂、糖浆剂、颗粒剂及栓剂,剂型较为丰富多样,比较适合小儿解热。对乙酰氨基酚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2个月以上小儿首选解热药。儿童常用剂量为口服每次每公斤体重10~15mg,每4~6小时1次。
布洛芬:对比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解热作用更快,体温下降更明显,退热持续时间可达8小时。对于3个月~12岁的儿童均有确切的解热作用。儿童常用剂量为口服每次每公斤体重5~10mg,每6~8小时1次。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布洛芬的胶囊剂、混悬剂、颗粒剂等。其有多种口味,服用方便,剂量易掌握,也是目前市场上常用儿童及成人解热药物之一。同时,布洛芬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儿的首选解热药。
阿司匹林/赖氨匹林(阿司匹与赖氨酸的复盐):是一种传统的热镇痛药。历史悠久,解热效果作较强,但由于副作用较大,加之新型解热药物的问世等原因,目前临床不作为一线解热药物使用。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具有抗炎、镇痛、解热药。由于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多具有较强的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故目前此药物不作为解热的首选药物。
在了解了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解热药物的一些知识后,我们还要了一些关于解热的注意事项:
首先,由于影响人体的体温的因素较多,不能单凭体温来简单的定发热,还应结合当时患者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等综合判断。
至于低热情况下是否可以用退烧药,不能一概而论。体温并不是是否需要用药唯一的参考指标。退烧药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针对病因治疗。考虑到药物可能潜在的副作用(特别是对于婴幼儿而言),如果症状不明显,是可以暂时不用的。但是如果因为发热而出现了明显的不舒适状,也不必忌讳用药。使人体感觉适,充分休息好,也是促进疾病康的非常重要的条件。一般体温低于38.5℃以下,不需使用解热药物。可以采取一些物理降温的方法即可,如温糖水有利于排汗,可以降低体温;在脑门敷凉毛巾;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处来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如果小于3个月的婴幼儿发热,原则上首选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枕、冷毛巾湿敷等,并充分补冲水分。当效果不明显时,可选用退热栓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如果体温持续不降,超过38.5℃时。可适当采用药物降温。
一般情况下,当体温高于38.5℃以上且物理降温效果较差时,就推荐使用药物解热。但应切记,发热只是一种症状,是机体对抗致病微生物的一种方式,盲目退热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的诊断。所以在使用解热药物解热的同时,还应积极寻找发热原因,治疗原发疾病。否则,在解热药物药效过后,患者体温仍有可能出现反复现象。此外,还要注意解热药物应按时按量服用,不要随意加大药物剂量或缩短给药时间。解热药物一般都需要通过多排汗来促使体温下降,这时就应注意要多饮水,尤其是高热患者,大量出汗容易虚脱,一定要保证体内水分充足,必要时可补充生理盐水。体温恢复正常即可以停药,不需要连续用药。儿童应用解热药物不宜超过3天。
由于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感冒药大多为复方成分,有些感冒药中本身就含有解热成分,除非必要,否则不推荐常规联合使用。如需必须联合使用,则应根据选择解热药物的种类以及感冒药中的成分,调整给药频次或给药剂量,以保证用药安全。
对于0-5岁的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既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应用退热,也不推荐交替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
解热镇痛药并不能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的发作。一些家长错误的听信网上的谣传,认为小儿发热就会引起惊厥。所以小孩体温稍有升高就使用解热药。这其实是不对的。热性惊厥主要是由于高热后颅内压升高所引起的。只要家长和医生根据情况适当的选择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均能避免惊厥的发生。
(本文版权归北京药学会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北京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中路2号小二楼2层
本网站浏览37875289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药学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