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当仁不让,药学人则一马当先,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药品准备。近日,专访了从武汉抗疫前线归来的北京药学会会员、中日友好医院马建龙主管药师,他先后在武汉两家方舱医院连续奋战32天,累计工作超过300小时,共调配了20000余张处方的药品,保障临床用药。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药学人在方舱医院的真实工作经历和抗疫感受。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春节的祥和气氛,向全国人民发出了非常时期的总动员。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中日友好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湖北参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疫战斗。同日,院党委向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发出倡议书,号召他们向英雄学习,时刻准备奔赴抗疫前线。
齐心协力,共同抗疫
(绘画/张雨晨)
我是党员,第一时间申请出征
马建龙是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党支部宣传委员、主管药师,也是一名有着1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拥有中药专业和西药专业的执业药师资格证,工作10年来,一直奋战在药品保障和药学服务的岗位上,是一位业务精湛、工作勤奋的多面手,性格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经常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小马哥”。
看到倡议书后,马建龙在第一时间报了名。在这之前,他和爱人李颖已经买好了回老家的高铁票,但随着疫情的快速发展,职业的敏感和党员的责任让他选择留守北京。于是,他果断退票,随时准备投入抗疫前线。同在中日友好医院工作的李颖也非常理解和支持马建龙的这一决定。
疫情就是命令,出征!
(摄影/崔玮)
马建龙在方舱医院药房分发药品
(摄影/黄国鑫)
第一批医疗队出征后,中日友好医院相继派出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医疗队,马建龙却没在名单上。求战心切的“小马哥”心急如焚,但他知道,坚守岗位、认真工作才是最好的准备。大年初三(1月27日),他主动申请支援发热门诊。当日,发热门诊收治患者中有3名来自湖北地区的疑似病例,其中1名患者被确诊并转移至定点医院,另外2名被隔离。这是马建龙接触的第一批COVID-19患者。
在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必须按照防疫要求穿上隔离衣和护目镜,并对新冠病毒和类似病毒做了流行病学的防控培训,这也让马建龙第一次感受到防疫工作的特殊性。为了安全起见,从那天起,马建龙主动与家人进行了隔离,同时也趁工作间隙开始补习疫情相关知识。
2月3日,马建龙被列为中日友好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之中。2月4日下午14:30,他随中日友好医院第四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在医院集合,逆行南下踏上驰援武汉的高铁。
任务紧迫,药学部是坚强后盾
当时的马建龙并不清楚,他们接到出发通知和武汉首批三座方舱医院的开建是同一天。迎接他们的正是最大的一座方舱医院——东西湖区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援鄂医疗队成员大都是医生和护士,药师人数很少,马建龙是中日友好医院在武汉的唯一一名药师。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患者人数为1400多人,医护人员有1100多人,而药师一共只有11名。因此,保障患者治疗用药和医疗队队员保障用药两项重要的任务很快就落在了“小马哥”的肩上。
2月6日,马建龙来到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了解情况,恰好遇到一批药品正在入库。马建龙和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的郭亚可药师立即着手进行药品的验收和清点工作。因为没有相应的医院药品信息系统(HIS),这会让药品进销存管理工作面临很大困难。马建龙立即向医院药学部领导请示,能否借鉴中日友好医院药库的手动药品出入库系统来予以弥补,李朋梅主任当即安排药库李培红药师给予全力支持。
时间紧迫,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将于2月7日开舱接收患者,医师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现有206个药品的基本信息和注意事项,要求当晚整理出一个用药目录。任务紧急而艰巨,但马建龙当即回复没有问题。
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
中日友好医院欢迎援鄂队员回家
马建龙深知,虽然前线只有他一个,但身后100余人的药学部团队是他坚实的后盾。李朋梅主任立即组织临床药学组的王晓星、唐崑、孔旭东、刘莹、王玮、覃旺军、陈玮、闫雨、刘康和田震等10位药师紧急展开同步编写工作,并把206个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备注项进行精简提炼,核对无误后于当日24:00前发给了马建龙。
另一边,李培红药师也连夜编写出了“药品出入库小程序”,包括药品应用统计表、药品入库表、药品出库表等,让药品实时库存一目了然。后来,方舱医院启用了HIS系统,但是这个小程序起到的作用仍然很大,让繁重的HIS系统药品录入变得极为简洁。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的通力合作为COVID-19患者提供了坚实的药学保障。
32天奋战,两万多张处方保障安全
马建龙于2月4日奔赴武汉,分别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和光谷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工作,直到3月6日封舱后才得以休息。因为疫情紧张,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防护器具资源,所有方舱服务人员都没有休息日的概念,执行的是排班制:12小时一班,白夜交替,每两天半更换一个班次。最紧张的时候,马建龙一天要工作16小时,累计服务32天,时长超过300小时,调配了超过2万张处方的药品。
马建龙药师为患者运送治疗药品
(绘画/张嘉琪)
药师不能直接面对患者,却是患者用药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2月8日元宵节,马建龙与陕西省人民医院的廉江平药师轮值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药房的第一个班次,共处理了796张处方。到了第二个班次,他们处理的药方一下子就攀升到了2417张。但是,他们忙中不出错,从未因药品错配而影响患者治疗。
在工作中,马建龙和其他药师不断总结、思考,沉淀经验,形成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药品处方集》。2月10日,该处方集成为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委会为多家方舱医院制定药品处方集的母版,为更多的方舱医院前线医生提供合理用药参考。
2月16日早上,马建龙接到了转移到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的通知。他和同济医院的叶青药师接到筹建光谷方舱医院药房的任务时,“药房”只是两个字,完全从零开始,没有货架、没有电脑、没有信息系统、没有药品目录。但有了经验的马建龙不畏惧困难。他和叶青默契配合,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保证了光谷方舱医院药品的及时供应。
团结一致的方舱医院药师
(左起:陈顺达、马建龙、叶青、汤杰)
光谷方舱医院内景
病毒无情人有情,团结互助见真情
这不是一个枪林弹雨的战场,而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中华儿女真实演绎了什么叫“病毒无情人有情,团结互助见真情”!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们展现了他们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战斗力。在他们面前,病毒只能退却!
在方舱医院里,由于空间开放,人数众多,且大多是轻症患者,所以,患者中的共产党员纷纷站了出来,主动为其他患者服务。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患者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这种舍弃小我、服务大我的精神,是武汉能够战胜疫情的重要因素。
除了方舱医院里的团结互助,还有非常多的社会志愿者参与服务,其中有军人、大学教师、快递员等。由于疫情期间没法工作,他们毅然报名成为志愿者。马建龙说,很多人称医护人员是“最美的逆行者”,但他发现,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很多武汉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愿意为武汉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对医护人员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激和尊敬,医护人员也会被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乐观精神所鼓舞。大家是互相感动的。
叶青药师就是一位具有大爱的代表。叶青的父亲是一名确诊病例,叶青也因此被隔离。光谷方舱医院开舱时,叶青刚刚隔离期满,但他第一个报名到光谷方舱医院提供药学服务。叶青说,他的父亲被感染后,医院给了他很多帮助和支持,他有责任站出来接手方舱医院的工作,以这种方式来回馈和感恩。
药师一般不被允许进入舱内,但成百上千人所用的药物数量很大,尤其是中药汤剂又很重,所以很多药品都是由医护人员在入舱时协助带入的。医护人员们也都非常乐意帮忙。除此之外,马建龙还希望了解舱内药品的使用状况,同样需要请医护同事帮忙。他也理解他们的不便,所以就告诉他们,简单给药品拍个照片就行。但是,一支福建医疗队却特别给他制作了详细的药品使用清单。对此,马建龙非常感动,特别向他们赠送了两袋巧克力。接到巧克力的福建护士后来在工作群里加了马建龙的微信,向他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这件事让马建龙非常感慨,他说:“本来应该是我向她们表示感谢,但现在反过来又成了她向我表示感谢。善意,是能够互相传递的。非常时期,别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小动作,都是一个鼓励,在心中是特别温暖的感动。”
二月二,龙抬头!马建龙变身理发师
(摄影/张臻)
战斗不胜利,我们不撤退
马建龙坦率地说,他们到达武汉当天就看到了非常震撼的画面: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街道上空空荡荡,几乎没有行人和车辆,只能看到执勤的交警。有人开玩笑说:“难道我们呼入的每一口空气都带有病毒吗?”
面对病毒,困难必然是一大堆,敢于知难而上才是真英雄。
记者特别问过马建龙,出征前有没有得到过任何关于多长时间结束“战斗”或者“换防”的指示?有没有人因为苦、累提出过退出抗疫一线?马建龙非常肯定地回答:“没有!”
作为真正的战士,马建龙们知道,轻伤不下火线是最低的要求,必须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战斗一天不胜利,他们就一天不撤退。
春节假期,他们放弃了;元宵节,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过。但是,战士们也不是不过节。中日友好医院在方舱医院组建了“援鄂医疗队第三临时党支部”,最初共有14名党员。3月5日,正值“学雷锋纪念日”,该党支部火线发展4名同志入党,另有16名队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包括马建龙在内,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并组织学雷锋活动,立下了誓与病毒战斗到底的决心。
尽管存在种种困难,马建龙们却并没有因此有丝毫懈怠,而是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既能做好防护,又能满足患者需求。在他们眼里,困难都是用来克服的,只要疫情不结束,就不会有一个人提出撤退。
向党宣誓:战斗不胜利,我们不撤退
光谷方舱医院中的中日友好医院“战士”
休舱,曙光终于来临
马建龙于2月16日晚转移到光谷方舱医院,到了18日,床位基本就住满了。当时,有不少的医护人员感到特别着急: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控制住疫情呢?
2月19日,奇迹出现了:当天没有患者进舱。只有出,没有进,说明情况已经得到控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这时,光谷方舱医院的唐洲平院长来到药房跟药师们见面。在对话中,唐院长给药师们鼓劲儿:“再储备两周的药量,集中力量苦干两周,就可以撤退了,争取休舱。”在马建龙的记忆里,唐院长的这句话声音并不大,就像闲聊一样娓娓道来,但给药师们带来的振奋简直无法言说。
3月6日,差不多就是两周后,光谷方舱医院宣布休舱。该院总计有840张床位,共收治患者875人,其中治愈出院691人,转院184人。3月10日,武昌方舱医院也正式宣布休舱。至此,共收治12000多名患者的武汉14家方舱医院实现了患者清零,全部休舱。方舱医院的历史性使命,在一个个像马建龙这样的无畏的逆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圆满完成!
最后,马建龙充满感情地说:“现在我认识到,我们能够治疗的疾病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还有很多疾病是未知的。对患者来说,这次疫情让他们体会到医护人员工作的不容易,能够对医护人员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感激;对药师来说,这也是一种更大的挑战,因为临床用药指导和合理用药的监护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次疫情还没有一种特效药,我们只是基于以往的药学知识储备和分析来使用药物,包括中药汤剂。我希望,今后自己能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储备。”
这就是“小马哥”,够暖,够贴心,够专业,够勤奋,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真正为患者考虑、为患者服务的仁爱之心。
这就是药学人,虽然岗位平凡,却心有大爱;虽然面临困难,却敢于应战;虽然常居幕后,却甘做绿叶!
注:
张嘉琪: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李朋梅主任的女儿。
张雨晨: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张相林主任药师的女儿。
文稿撰写:《药物与人》孙东健
责任编辑:《药物与人》李修坤
推荐:北京药学会科普宣传平台
北京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中路2号小二楼2层
本网站浏览36771436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药学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