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田月
一、小儿体内会出现寄生虫的原因
小宝宝喜欢乱抓东西,看到新鲜事物总喜欢用手拿,甚至会放进嘴巴,这样极容易导致感染。此外,小宝宝消化系统和免疫功能都尚未发育完全,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瓜果、凉拌食物、腐坏食物等,都会导致肠道出现寄生虫。
二、常见寄生虫种类及感染后的症状
常见寄生虫病主要有蛔虫、蛲虫、钩虫、囊虫等。它们会使小儿皮肤出现虫斑(面部、颈部出现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片)或者反复出现“风疙瘩”(红色片状丘疹)、夜间睡眠易惊醒(严重可伴有磨牙和流口水等现象)、肛门瘙痒、腹部不适导致腹痛或偏食。
蛔虫是常见的小儿肠道寄生虫,外形像泥鳅,长度一般在15~20厘米。小儿肚中有蛔虫会出现腹痛、上吐下泻、偏食等症状。中医认为,蛔虫有“闻酸而静,遇辛得伏,得苦则下”的特点,因此,当孩子因蛔虫腹痛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喝点醋(20毫升左右)来缓解疼痛。当然,最后还是需要驱虫。
蛲虫也是常见的寄生虫,一般长2~10厘米,常在夜间活动,会蠕动到肛门,然后产卵。因此,肚子里有蛲虫的宝宝常会用手挠屁股,夜间睡眠不佳,可能会哭闹,也会有不爱吃饭、遗尿等症状。蛲虫的传播媒介广泛,玩具、被单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等均可传播。比如在幼儿园,一个小宝宝被感染,往往会使一群小宝宝也被感染,因此蛲虫感染也称“窝子病”,需要对群体进行除虫治疗。
三、除虫治疗的最佳时节
秋季是驱虫的最佳季节。因为夏天吃生冷蔬菜、瓜果以及喝生水的机会比较多,导致感染虫卵的机会增加;而虫卵发育为成虫,大约需要60~70天。因此,秋季驱虫可将成虫和虫卵一举歼灭,是理想的驱虫季节。
四、驱虫药物的选用
适时使用驱虫药物,可改善儿童的健康、营养和发育情况。传统驱虫药为磷酸哌嗪(宝塔糖),其药理作用为麻痹虫体,使其不能附着在宿主的肠壁,这样可以借助肠蠕动通过排便将寄生虫排出体外;但其只对成虫有效,且抗菌谱较窄,仅对肠蛔虫、胆道蛔虫效果较好。
目前常用的驱虫药主要是咪唑类。常用的包括四咪唑(驱虫净)、左旋咪唑(驱虫清)、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肠虫清)等。其中,阿苯达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广谱驱虫药,可治疗蛔虫、钩虫、蛲虫等感染,高效且低毒,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应用的驱虫药,同时也为我国甲类OTC药物,患者可自行购买并根据说明书使用。
五、使用驱虫药应注意的问题
(1)一般需空腹服用 驱虫药最好空腹或晚上睡前服用,这时胃肠食物已基本排空,药物易与虫体充分接触,且此时驱虫药的浓度也较高,驱虫效果更好;服药前1小时食用适量酸醋,有助于对虫体的驱除。此外,左旋咪唑类驱虫药可遵医嘱用糖水送服,不仅能改善口感,还可以增加疗效。如果服药后较长时间不排便,可适量服些泻药以促便排出。
(2)剂量应适量 剂量不足时会出现虫体没有被麻痹的情况,此时,虫体受到药物刺激出现游窜,易引起腹痛、肠梗阻和胆道蛔虫等,加重症状。剂量过大时易引起药物中毒而损害肝脏,因此,要避免常服或过量服用驱虫药。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脾胃虚弱、急性发热的儿童,应慎用或禁用驱虫药。幼儿适宜服药的年龄是2岁以上,年龄太小的宝宝因肝肾发育尚不完善,驱虫药可能会损害其肝肾。因此,对于2岁以下的幼儿来说,防治肠道寄生虫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注意生活卫生,切断接触虫卵的来源;如果必须服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注意监测不良反应 关于咪唑类广谱驱虫药,极少数患者会在服药后10~40天逐渐出现缄默少动、情感淡漠、思维抑制、记忆力障碍和计算力锐减等精神呆滞症状,严重的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国内曾发生一例服用两粒驱虫药导致半身瘫痪的事件。因此,有咪唑类驱虫药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者儿童要慎用该类药物,并向医生说明。
(本文版权归北京药学会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北京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中路2号小二楼2层
本网站浏览39668191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药学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 All Rights Reser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