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知识
字号 16

药物不良反应面面观

2021年01月19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兰晓倩

在服药过程中,您是否曾经碰到过以下这些问题?比如:“我看药品说明书里说吃这个药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有些担心,是不是可以换别的药?”“病友说吃这个药后出现了××反应,告诉我这个药不安全,现在我也不敢吃了。”“我吃了这个药出现了××反应,怎么办,是不是必须得停药呀?”

类似的问题是否也同样困惑着您或您的家人朋友呢?接下来,药师就带您一一评说“药物不良反应”的那些事儿。

一、不良反应几相逢

我们一般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来评估某种药物服用后在人群中出现某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这一概率来自于药物上市前和上市后的安全性统计数据,并且会随着用药数据的积累而不断完善。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吃了某种药后发生某种不良反应的概率呢?

如果您时常关注药品说明书,会发现:在药物不良反应描述一栏,时常会出现“常见”“少见”“偶见”“罕见”等字样。根据国家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这些描述对应的统计学概率如下:

(1)十分常见:发生率≥10%;

(2)常见:2%<发生率<10%;

(3)少见:1%<发生率<2%;

(4)偶见:0.1%<发生率<1%;

(5)罕见:0.01%<发生率<0.1%;

(6)十分罕见:发生率<0.01%。

通过上面的简单学习,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想必大家已经心中有数了。对于药品说明书中提到的某种不良反应,当描述为“常见”时,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有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的可能会发生;当描述为“偶见”时,意味着发生率在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之间;当描述为“罕见”时,发生率是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也就是说每1万个人中有1~10个人可能会发生这种不良反应,概率就很小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关注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而是应正视——要明白服药后出现的哪些情况可能与药物有关,知道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紧急情况知道及时就医处理,避免由药物不良反应带来不良后果。但不良反应不是“大宝天天见”,在没有什么足以导致您某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提高的因素时,没有必要因为说明书中提及的可能会发生某种不良反应而过度焦虑,甚至因此而拒绝服药,影响疾病治疗和康复。

那么,对于同一种不良反应,人群中不同个体的发生概率是不是完全相同呢?这就涉及到药物不良反应的另一大特点——个体特异性。

二、不良反应有分“型”,因人而异各不同

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病因学机制,我们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A型(量变型异常)

该类型不良反应是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的,为固有药理作用增强和持续所致。

通俗地说,就是药物在发挥治病作用的同时带来的不良效应。例如精神科患者常用的一种治疗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苯海索,治疗锥体外系反应的原理在于其抗胆碱作用;而常见和偶见的不良反应如口干、便秘等,也是由于这种抗胆碱作用所致。

这种类型的不良反应往往与用药剂量相关,剂量越大反应越明显。因此,其发生一般可以预见;发生率虽高,但死亡率低。

2.B型(质变型异常)

该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者体质相关,而在人群中没有特定的规律。

最典型的就是大家熟知的过敏反应了。每个人体质不同,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不同,因此特定的人群会对特定的物质过敏,例如常见的青霉素、头孢类过敏。

与A型不良反应相比,这类不良反应与常规的药理作用无关,用常规毒理学方法不能发现,难以预测;与剂量大小亦无关。其发生率虽低,但死亡率较高(因药物过敏而导致的死亡案例时有报道)。

3.C型

该类型的不良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大多不甚明确,尚在探讨之中。例如某些药物可导致癌症发生或胎儿畸形的不良反应。其特点是服药与不良反应的发生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从服药到不良反应发生的潜伏期较长。

了解了不良反应的分类,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患者担心的问题。对于病友发生的不良反应:如果是B型,那么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这位患者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这种不良反应,也就无需担心。如果是C型,该型不良反应虽不可预测且机制未明,但在患者病情需要时,仍应在合理剂量与用药监护下坚持用药。比如,雌激素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但绝经期妇女仍然可以在排除用药禁忌、规律监测子宫内膜厚度的情况下,服用雌激素来治疗更年期症状。即使是不良反应与服药时间和剂量关系相对明确、可以预见的A型不良反应,由于每个人身体的病理生理状态不同,对于药物的代谢水平不同,对于不良反应的易感性也不同,因此,同等药物、相同剂量,对不同个体产生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表现也各不相同。比如,有些患者肝脏内代谢酶的类型属于快代谢型,也就是药物进入机体后会较快地被代谢出去,而不会在身体内蓄积,那么,某些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就会相对轻微。与上面相反,本身有胃、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患者,对于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的恶心、呕吐、便秘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就可能更敏感。正所谓“南橘北枳”,体现在这里就是不同机体环境导致服药后产生的不同效应。

因此,其他人服用某种药物出现某种不良反应,并不意味着这种情况会以同等类型、同等强度出现在您身上。如果病情需要,请遵医嘱服药,注意监测服药后反应即可。

说了这么多,那么,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该怎么办呢?

三、不良反应应对需斟酌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个问题。简单地说,当您察觉自己可能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如情况紧急,请及时就医,并及时向您的主管医生反馈这一状况,由医生帮助判断这种反应是否与服药有关。

对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些需要停药,例如引起过敏的药物,通常应避免再次使用;与药物剂量相关的,通过减少用药剂量,不良反应往往会减轻或消失;有些可以通过辅加另外一种药物来治疗,例如前面提到的苯海索,精神科患者在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时可能加服该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并不罕见,出现不良反应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得停药。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总的原则是根据病情权衡利弊,如果不良反应轻微而治疗效果显著,为控制病情可能需要继续药物治疗,必要时辅加应对措施;如果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病情允许,则可能减量、停药或调整用药方案。总地来说,具体应考虑的因素较多,需及时向医务人员详细反映情况,以进行适当处理。

总之,对待药物不良反应要关注但不用过分,应对要慎重但应避免矫枉过正。

(本文版权归北京药学会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北京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中路2号小二楼2层

本网站浏览39668080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药学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备140535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