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讲堂
字号 16

新时代科学健身八原则(上)

2021年03月01日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郝跃峰

2020年注定是我们一生中难忘的一年,因为全球COVID-19大流行改变了一切。疫情再一次引起了大众对免疫力的关注,对居家运动、在线训练等也产生了极大兴趣。运动本来就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舒适的环境、紧张的工作、错误的观念,导致很多人长期处于静坐少动状态。疫情让人们重新爱上了运动,运动反过来也促进健康。新冠肺炎临床防治专家共识也推荐适量运动[1]。那么,我们应如何掌握适量运动的“量”呢?

运动中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健身锻炼大家都会,就像生来会吃一样,不用学习,不需要专业人员辅导也可以自由锻炼”;“吃”饱固然没问题,但能不能“吃”出健康就说不准了。要通过运动达到健身的目的,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规则,如果随意为之会出现很多问题,轻则事倍功半,重则损伤致残。例如,跳绳摔倒致足踝骨折,跑步机上摔下致脑出血,每天坚持高强度运动反而感染,等等。与之相反,还有一些人不了解运动规律,畏惧运动损伤,整日静坐不动,抗拒运动锻炼,这也是不可取的。

适量运动就是在运动规则指导下,对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技巧等进行质量控制,以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因此,既要有各种运动方式的辅导,更要有科学适量运动原则的普及。本文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科学健身八原则”以及一些注意事项,有利于大众从运动中真正获益,不断增强科学健身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3]。

“八原则”分别是:总量控制原则、个性化原则、感知身体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全面发展原则、修复疲劳原则、快乐运动原则和持之以恒原则,下面逐一介绍。

1、总量控制原则

1.1 适量有益,不足无助,过量有损

运动总量适度才能保持脑力和体力协调,预防和消除疲劳,保持和提高免疫力。一般以在运动后感觉舒服有活力,学习工作精力充沛,应激反应积极适当,精神饱满、不感到疲劳为标准。运动过量容易造成内源氧缺乏,免疫力下降,不但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会损伤身体。一般而言,剧烈运动后的免疫力降低要持续1小时左右,需经过24小时以后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4]。机体免疫力降低,当遇到病菌、病毒侵袭时便容易罹患感冒、肺炎、胃肠道感染性疾病。运动后,如果整天感到疲劳、劳累、腰酸腿疼、不想做事,甚至出现上火、咽喉肿痛、浑身无力、精力不集中、吃不香、睡不好等现象,那就是运动过量了。反之,运动不足、长期静坐少动,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慢性代谢性疾病恶化、伤风感冒易感,以及抑郁症的发生均有关。

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有些人已经达到了推荐的运动量,但如果他们在其余时间仍处于静坐少动状态,也不利于健康。

1.2 对单次量、日总量、周总量、季总量的推荐

运动总量是由运动频率、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共同决定的。推荐大多数普通成人每周进行3~5天的有氧运动,频率随运动强度而变。比如每天30~50分钟的中等到较大强度相结合的运动,达到一周150分钟的中高强度有氧运动。不推荐每周1~2次的大运动量锻炼。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到较大强度的运动[5]。同时推荐每天尽量减少静坐少动时间,保持4000~6000步的碎片化基础活动量,作为每日活动总量的一部分。

运动实践表明:坚持运动3个月以上,人体成分和机能才会有较明显的提高。推荐坚持运动,以季度作为最小单位。

1.3 评估运动量方法的推荐

精确评估运动量是比较难以做到的,推荐以下几种方法作为参考。

(1)以运动时心率作为标准。一般来说,运动时心率=170-年龄(±10)。如果在运动后感觉不适、疲倦或运动后15分钟心率仍未恢复到安静状态,即为运动量偏大,应及时加以调整。心率可以通过运动手环进行监测。但应注意,运动手环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需要结合自我感觉综合评估。

(2)以运动时的感觉进行评估。非高温天气运动时微微出汗、呼吸加快到可以讲话但不能唱歌等,都是运动中等强度的指标。次日睡醒后依然感觉疲倦,则说明前一天的运动过量。

(3)客观间接评估。①体重指数(BMI):BMI通常可以反映你当前的体重是否适合你的身高,来确定你是否需要加大运动量。对于一般成人而言,通常情况下,BMI指数维持在18.5~24.9之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BMI的计算方式(BMI指数)=体重(kg)/身高(m)2。②血压指标:既不偏高,也不偏低。健康的血压指数,应是适量运动的结果。

2、个性化原则

在运动健身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人的遗传特征、机能特点和运动习惯,制订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方案。不同人群对健身影响和需求是不同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2.1 不同人群,不同方案

(1)对健康人群来说,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和维护的最经济、最实用的一种手段,保持运动习惯最重要,可以参与一些耐力极限运动,居家期间重点是保持肌肉力量[6]。在日常健身误区中,女性尤其容易忽视力量锻炼的重要性[7]。

(2)对健康高危人群来说,适量运动是最有效、最安全的调理和校正的手段,要真正把运动当作药物,根据身体的变化不断调整运动量。肥胖者需要大运动量,一些水中运动有利于减脂及保护下肢关节。居家期间重点控制饮食总量,并坚持力量训练。

(3)对病人群体来说,在医生和运动康复人员的指导下,个体化的运动处方是治疗疾病、加速康复,提高带病生存率的重要辅助手段。如以降血糖为目的,推荐以动员大肌肉群,持续有节奏的运动为主,兼顾规律与兴趣;如以提高心肺耐力为目的,推荐逐渐增加运动强度的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兼顾力量训练;如以增加骨量、防治骨质疏松症为目的,推荐承受体重的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等,不建议游泳)和力量训练(如举重、哑铃等);如以控制体重、管理身材为主要目的,要根据体重增减运动量,并且要控制饮食摄入总量。

2.2 不同年龄,不同方案

适合自己年龄的运动方式才是最好的运动方式。

(1)儿童、青少年应以培养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为主要目的,团体运动、在线运动比较有吸引力。

(2)青壮年要强调有一定强度、一定频率的运动,还要保持一定的锻炼时间。近几年,虚拟训练已成为一种趋势。

(3)老年人群运动宜量力而行,保持适当的体育活动水平即可。比如,老年人不适宜做过多静力性力量训练(如平板支撑),推荐太极、健步走等更适宜老年人身心特征的项目[8];为了不引起骨关节的损伤和高能量消耗,通常不推荐中老年人进行爆发力太强的短时间运动,如HIIT(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等,而应选择低强度的长时间的运动。

(4)对一些特殊人群,要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更进一步的运动处方。

2.3 不同体质,不同方案

一般来说,体质是指发挥各种运动能力的身体条件。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体质是不同的,比如疾病状态、疲劳状态、活力状态。同一项运动,同一种强度,有人“吃不饱”,有人则“吃不消”。所以,应该从自身特点出发,合理安排、调整锻炼的方法、内容和运动负荷等。例如,在学校体育课的长跑训练中,体质弱的女生可以先跑600米,进而逐步延长;在训练引体向上时,对体能好的男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居家健身经常会视频学习,以为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其实不然,很多女性在瑜伽锻炼中拉伤肌肉就是对自己的柔韧性过分自信。球类、拳术等综合运动项目对运动技巧要求较高,有利于锻炼灵活性、协调性。

3、感知身体原则

锻炼能够促进身心健康,但是由于缺乏对自身运动能力的认识和感知,选择不合适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强度或运动姿态,盲目坚持,不做调整,则会造成不良后果。健身者应该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认知身体的感受。舒服快乐的感受就坚持下来,疼痛不适的感受就及时调整。

3.1 运动前疾病的筛查与调整

如有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如高血压家族史等)应先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评价与分级,以年龄、家族史、吸烟史、静坐少动生活方式、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胆固醇及糖耐量受损作为危险因素,存在两个或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就是危险人群,在进行较大强度运动前应先咨询医生,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好相应的调整。

3.2 热身的感知

在做剧烈的、爆发力的、长时间耐力的运动前,需要进行热身的准备活动。其作用在于提高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加强心肺功能,使肌肉、肌腱、韧带处于伸展性良好的“工作状态”。它是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过渡到剧烈运动状态,克服生理惰性,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在气温较低、气候寒冷的季节,更应该重视锻炼前的热身活动。一般热身标准是要感受到头面部微微发热[9]。

3.3 锻炼中感知

运动对人体的刺激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运动过程中人体会感受到刺激引起的各种反应。这些反应或强或弱,或舒服或痛苦,或持续或短暂,都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认真分析。一般来说,持续的强的疼痛不适,都是不适应或损伤的表现,需要调整避免再次发生。短暂的弱的间断的疼痛不适,是强度改变或热身准备不充分的表现,需要边运动边调整。动作幅度和负荷增加的改变,比速度的改变更容易出现下肢肌肉和关节的不适应,表明下肢肌力需要加强。

锻炼后肌肉酸痛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正常反应,运动时无不适,次日晨起微微酸痛,活动后消失,表明活动量合适;二是过量反应,运动后即刻就有酸痛,但可以忍受,如果程度不加重,营养睡眠保证的情况下,肌力会增加,如果酸痛持续加重,肌肉会出现慢性损伤,需及时调整;三是急性损伤,运动过程中突然发生肌肉关节疼痛,多是拉伤或扭伤,需要马上停下来,观察三日能缓解是小伤,一周后可循序渐进进行力量训练,不缓解就需就医。

其实任何一项运动都对肌力有锻炼效果,只是在想提高运动水平的时候,常常会发现瓶颈,这时往往都是肌肉力量的问题。如果学会感知力量,及时有针对性地对不足的肌肉群进行加强训练,就会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

运动中对呼吸的感知和调整尤为重要。正确的呼吸是运动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胸式呼吸者跑步很难超过3千米。如果发现自己不是自然腹式呼吸者,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把胸式呼吸调整过来。关键是动作和呼吸要协调,根据动作的频率、方向、幅度及用力的大小进行控制,既要自然又要有意识地调整。比如,开始慢跑时两步一吸,跑快了三步一吸或用力时吸、开胸时吸等。建议加强腹式呼吸锻炼,从收腹呼气开始。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过,一旦适应了腹式呼吸,肺活量就会明显增加,运动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跑步时感知脚下的声音也很重要。轻盈的步伐表示速度、力量、体重以及跑姿都是合适的;反之,若出现落脚很重,声音很响,就会对膝、踝关节造成过大的冲击力,如果坚持就会造成损伤。

3.4 锻炼结束后感知

做好放松整理活动,感知疲劳程度,做好营养支持和睡眠保障。切忌在疲劳到极点时坚持或再次参加运动,此时运动对人体有害无益。对这次运动做好检讨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增加的运动量是不是合适,做好下次运动的计划。同时对各种运动指导进行研究,在运动实践中总结、否定、提升经验认识。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指根据自身对运动的适应程度,科学地、逐步地增加活动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使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不断提高,以取得最佳体育健身活动效果。也就是说,在每一次的健身过程中都要对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做好度的把握[10]。

对于没有养成运动习惯的人来说,推荐开始运动时应先保守一些。在刚开始的1个月内保持中低强度的运动,然后保持强度、增加时间,达到每次30~50分钟后,再增加负荷,比如提高速度、加大频率、增加重量、加大动作难度,等等。建议一周运动或3~5次以后增加一次,增加幅度为原来的10%左右,增加后如果不适应可以再减下来。

以跑步为例,新手可以先从健步开始,健步过程中抬头挺胸,收腹,通过增加步频而非加大步幅提高速度,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心跳维持在“170-年龄”的水平。如果感觉逐渐轻松可在第三周训练过程中加入30~60秒的间歇跑,重复4~5次。待机体适应后,可正式开始跑起来。居家锻炼的道理也类似,比如:第九套广播体操对久坐青少年人群、八段锦对中老年人群,都有很好的锻炼效果。每天上下午各做一遍,逐渐把动作做规范,适应后可以多做几遍。不推荐没有运动基础的老年人学习太极拳,因为该拳术对膝关节稳定性要求较高。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运动负荷(指体育锻炼时身体的生理负荷量)直接影响人体机能的变化,进而对锻炼效果的优劣产生作用。如果负荷过小,就无法促进机体变化,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果负荷过大,超出了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引起睡眠不宁、食欲不振、长期疲劳等不良反应。正确的做法是以一定的运动负荷量作用于身体,一定的次数和时间后,引起了身体的适应,然后再依据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有计划地逐步增大运动负荷,使身体产生新水平的适应,最终达到增强体质的目标。运动负荷的大小因人、因时而异,同一个人,不同的机能状态下对负荷的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每次体育锻炼以后感到稍累,但没有各种不良反应,通过休息恢复较快,这样的运动负荷基本是合适的。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赵敏,秦恩强,张大伟,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防治方案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0,45(11):1109-1116.

[2]Thompson W R.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21[J].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2021,25(1):10-19

[3]Thompson,W R.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20[J].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2020,23(6):10-18

[4]李晓智,高亮.急性运动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Meta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3):353-363.

[5]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M].王正珍,译.10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9.

[6]汪波,黄晖明,杨宁.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促进健康的新理念--王正珍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5,(1):7-12.

[7]杨延平,邱俊强,陈演,等.个性化渐进式运动处方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8(10):785-788.

[8]安江红,谭京京,孙金秋.老年人体适能测试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7.

[9]刘功聚,於金星,胡挺,等.“热身”对功能性运动筛查(FMSTM)评估运动损伤风险的影响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2):92-97.

[10]陆奕阳,李小荣.试论健身运动系统性原则的运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4):146-147.

(本文版权归北京药学会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北京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中路2号小二楼2层

本网站浏览39667768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药学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备140535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