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方
字号 16

亦食亦药“桂枝汤”

2021年05月26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金锐

桂枝汤是一首经典名方,但在不同典籍中有不同的叫法,其在《伤寒杂病论》里叫作桂枝汤,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里则叫作小阳旦汤,是治疗外感病的代表方之一。桂枝汤的组方非常简单,只有5味药;但是,桂枝汤所蕴含的中医理法方药原理却十分重要,且极具有引领性。例如,桂枝汤的用法贯穿了标杆式的中医急症随证停药理念,桂枝汤的配伍也彰显了传统五味配伍的精髓。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两个方面。

一、桂枝汤的组成和功效主治

首先,我们来看看桂枝汤的组方。该方只包括5味药,分别是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和大枣。原方剂量为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现代常用量为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12枚。

桂枝汤的功效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风寒表虚证的治疗,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脉浮等。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鼻炎,以及原因不明的低热、慢性胃炎等。作为底方,桂枝汤已衍生出一系列外感和内伤疾病的治疗方。

二、古人服用桂枝汤的独到方法

古人对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展现了服用感冒解表药的全套流程,为现代中医急症的治疗提供了很多启示。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原文如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归纳一下,这一段包含如下信息:

(1)明确煎药法。“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这是传统煎药法,就不详说了。

(2)明确第一次服药量和服用方法。“适寒温,服一升”,也就是说,药液的温度要适中,太烫或太凉都不行。

(3)明确第一次服药后应该做的事。“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也就是说,第一次服药后,稍等片刻后喝适量的热粥,不宜过稠,稀粥就行,目的是为了增强药物治疗效果。

(4)明确第一次服药后需要开展的药学监护。“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也就是说,服药后可盖上被子休息,感到身上微微出汗时药效更佳。但是要注意,不能汗出太过而大汗淋漓,微微出汗最好。

(5)讨论第二次药还吃不吃、怎么吃的问题。“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也就是说,如果吃了第一次药后,微微汗出,症状改善,精神好转,就可以停药了。如果没有出汗,就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吃。如果还是不出汗,就缩短给药间隔继续吃,在半天内吃完3次药。

(6)讨论多次吃药后仍不见好转的问题。“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也就是说,如果病重,就需要多次服药,在夜里仍然间隔服药,并密切观察。

(7)讨论疗程问题。“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也就是说,若第一服药已服完但症状仍在,第二天、第三天仍然要继续服药。

(8)规定忌口。“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不用多说,感冒服药期间,对上述食物要忌口,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由此可知,古人服风寒感冒解表药还是很讲究的,从药液温度,到服药量,到服药间隔,到服药后观察什么,到什么情况下停药,再到服几天药,都有明确的说明。而这些内容对我们现在服用风寒感冒解表药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比桂枝汤,现在感冒药的组成更为复杂,用法用量也是说明书明确规定的,不宜轻易更改。但是,像服药后喝热粥以至于“微微汗出”的病愈表现、不能“大汗淋漓”的用药警示,以及病愈后不必继续服药的建议和饮食忌口,都能为当今的感冒治疗所学习和借鉴。

三、桂枝汤与岐山臊子面的神交

前面说了,桂枝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典名方,由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和大枣5味药组成。

说它经典,一方面是因为桂枝汤的适应证广泛,在各种外感病和内伤病中都有应用。另一方面,《伤寒杂病论》里的很多方子都是在桂枝汤基础上或加几味药,或减几味药衍生而成的,例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小建中汤等(据统计,共有20多个)。这种组方加减衍生的思路,为此后两千年的中医组方配伍提供了范例。所以,张仲景也被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则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岐山臊子面(图1),汤味酸辣,面条筋韧,是陕西省特色传统面食,食材包括臊子(鸡蛋、木耳、胡萝卜、蒜苗等)、面条、辣椒和醋。其中,醋是岐山臊子面的一大特点,正宗的岐山臊子面需要用到岐山醋。

图1  岐山臊子面

一个是经典名方,一个是地方美食,它们俩能有什么关系呢?

别急,我们先给大家讲一个人,名字叫作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商朝汤的宰相,也是道家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距今已有3500多年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称谓——“中华厨祖”。这说明,他在烹饪方面也有着极高的成就,现在很多餐饮企业仍在延用“伊尹”的名号。

伊尹写过一本书,名叫《汤液经法》,遗憾的是,原书已佚。但书中的部分内容,通过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另一本书《辅行诀》而流传下来。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内容,再结合其他的文献考古研究,我们发现,《汤液经法》其实是一本医学书籍,讲的是医生该怎么组方用药治病。

是不是有些反差——“厨”和“医”怎么联系到一起了?其实,“做饭”和“开方”在指导理论上是一样的,“其义一也”,因为都是在锅里煮东西,区别只是煮在锅里的是食材还是中药。

那么,这个“一”,即共同的指导理论是什么呢?

答:是一张图,叫作“汤液经法图”(图2)。

图2  汤液经法图

初看这张图,可能感觉很复杂,但是,说白了,其实质就是五味配伍以治疗五脏疾病。中医有“五脏”的概念,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我们平时说的“心火旺”“肾阴虚”,指的就是五脏的虚实。同时,中药也有“五味”的概念,五味即辛、咸、甘、酸、苦。有了五脏和五味的概念,在治疗上,就可以通过五味的配伍,来治疗五脏的疾病。

怎么配伍呢?我们来看“汤液经法图”的左下角部分。在这个部分,讲述了治疗肝木疾病的五味配伍方法。可以看到,有辛味,有酸味,还有甘味。也就是说,“辛-酸-甘”三者的配伍,是治疗肝木疾病的标准配伍方法。

好,有了这个理念,我们再来看看桂枝汤和岐山臊子面。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和大枣组成。根据《中国药典》对上述每味中药药性的描述——桂枝味辛,芍药味酸,生姜味辛,甘草味甘,大枣味甘——正是“辛-酸-甘”的配伍。

再来看看岐山臊子面,其食材包括臊子、面条、辣椒和醋等。其中,辣椒味辛,醋味酸,面条味甘,恰好也是“辛-酸-甘”的搭配。

所以,从“汤液经法图”的角度看,桂枝汤和岐山臊子面都是“辛-酸-甘”的配伍,这就是二者的神交。二者同宗同源,也是对中华厨祖和汤液经方派鼻祖伊尹身份地位的最好诠释。

可以这么说,岐山臊子面具有一定的桂枝汤的治疗功能。而临床上,单方桂枝汤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表虚证,表现为头痛、发热、怕风、怕冷和鼻塞。所以,岐山臊子面也具有类似的功能,如果是风寒感冒轻症(嗓子疼为主的风热感冒不适用),大家也可以来一碗岐山臊子面哦!

北京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中路2号小二楼2层

本网站浏览36760634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药学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 All Rights Reservered

京ICP备140535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