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由北京药学会主办、临床研究与转化专委会承办的“京津冀生物医药创新与转化研讨会” 在北京天健宾馆圆满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颖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围绕生物医药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深度融合,共同探讨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北京市科协创新服务中心有关同志参加会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颖教授主持开幕式,强调本次研讨会紧扣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汇聚三地顶尖科研力量,旨在通过前沿技术交流与临床需求对接,加速重大科研创新成果落地,共同构建区域生物医药协同创新高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王琰教授分享了天然药物"低吸收高药效"难题的破解,团队首次证明了肠道微生物代谢植物来源小檗碱机制,并首次阐明肠道菌群多个药物代谢通路,为动脉粥样硬化、帕金森病、慢性肾病等疾病提供治疗新靶点。
河北大学乔晓强教授介绍了外泌体捕获革命性技术,通过全球领先的Tim4@ILI-01免疫亲和片与磁性MOFs材料,实现精准肺癌分型、阿尔茨海默病超早期诊断,并首创外泌体PD-L1免疫治疗预测方案,规避穿刺活检与脑脊液抽取风险,为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无创、普惠的精准诊疗新路径。
南开大学齐迹教授分享了多模态分子探针技术,能够实现术中毫米级肿瘤精准导航,使肿瘤完全切除率从40%跃升至92%。同步开发了NIR-II区近红外探针,大幅提升免疫治疗响应率。齐迹教授团队的诊疗一体化试剂盒已进入医疗器械申报阶段,为肿瘤精准手术与免疫协同治疗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李稳教授分享了多功能纳米诊疗体系的开发,其创新纳米载体能高效穿透血脑屏障,为创伤性脑损伤等缺乏有效药物的脑部疾病提供神经修复新疗法。开发的仿生血小板分级递送系统及光声成像技术,显著提升了动脉斑块、关节炎和血栓等疾病的精准诊断与靶向治疗效果,为肿瘤手术实时导航和免疫治疗协同增效提供了有力工具。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贺小宁教授介绍了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核心方法,强调疗效间接比较在优化临床决策和医保准入中的关键作用。其研究为缺乏头对头试验的新药提供了国际推荐的间接比较方法,科学评估其增量成本效果,推动中国医保目录的科学调整,助力稀缺医疗资源高效配置,让患者获益于更具成本效益的创新疗法。
北京大学李开龙教授分享了CRISPR表观基因组编辑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成功开发出安全高效的微型表观编辑器,有效规避了传统基因编辑的潜在风险,并在乙肝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临床潜力。同时,该平台技术在靶向HIV、单基因遗传病及调控肿瘤相关基因方面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为攻克传统“不可成药”靶点开辟了新路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庞晓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郜丹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教授分别担任此次会议各项专题报告环节主持嘉宾。
周颖教授总结强调,本次研讨会充分展现了京津冀地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活力与协同潜力,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的紧密连接、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化的高效融合,是推动生物医药发展的关键。周颖教授呼吁京津冀三地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共同提升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生物医药事业的进步持续贡献力量。
北京药学会临床研究与转化专委会供稿
2025年7月22日
北京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中路2号小二楼2层
本网站浏览47583679次
Copyright 2012 北京药学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 All Rights Reservered